根据航运咨询机构Drewry最新发布的报告,欧洲北部主要港口及其他关键枢纽的拥堵情况正在迅速恶化。而随着地缘政治摩擦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,这一混乱态势正有向亚洲与美国蔓延的风险,或将进一步推高全球海运运价。
数据显示,今年3月底至5月中旬期间,德国不来梅港的船舶靠泊等待时间激增77%;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延误时间上升37%,汉堡港也上升了49%。鹿特丹港和英国费利克斯托港同样出现了等待时间延长的趋势。
此次港口运转效率下滑,主要受到两大因素拖累:其一是内陆水路运输的关键通道——莱茵河水位持续偏低,严重影响驳船往返能力;其二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暂时放宽了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,引发部分托运方提前出货,加剧了港口压力。
“当前的港口延误正在拉长整体运输周期,令库存管理混乱,迫使托运方被动提高安全库存水平,”Drewry指出,“同时,跨太平洋东行航线也显现出提前进入旺季的迹象,受中美90天关税缓冲期驱动——该期限将于8月14日到期。”
与此同时,中国深圳、以及美国洛杉矶与纽约港口,也呈现出类似状况:自4月下旬以来,等待靠泊的集装箱船数量持续攀升。
赫伯罗特集团首席执行官Rolf Habben Jansen在一场网络研讨会上表示,虽然近期欧洲港口的拥堵状况略有缓解,但他预计还需6到8周时间,才能真正实现局面可控。
不过,Apollo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Torsten Slok则指出,尽管两周前中美刚达成关税“停火”协议,但目前尚未看到太平洋航线上船舶大规模激增的迹象。“这也引发新的疑问:30%的对华关税仍然过高?还是说美方企业仍在观望,等待更大力度的关税放松才会集中发货?”
欧美贸易紧张升级 打乱全球物流节奏
当前的美方关税政策,以及突如其来的关税威胁与缓解,使得全球进出口企业难以精准安排订单和库存,进而造成需求的“非季节性波动”。对航运公司而言,这意味着更高的延误成本,最终需通过运价上涨来转嫁。
就在上周五,特朗普再次出招,威胁自6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征收50%关税,这一举动极有可能冲击横跨大西洋的贸易流。
牛津经济研究院在一份报告中指出:“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将对全球经济活动构成沉重成本,企业在支出决策上的风险显著提升。”其还特别提到,德国、爱尔兰、意大利、比利时与荷兰对美出口占GDP比例较高,将是最易受冲击的国家。
彭博经济研究亦指出,若50%的额外关税落地,可能导致欧盟对美出口中受影响产品的出口几近停滞,总体出口削减幅度或超过一半。
在特朗普是否会兑现对欧盟的高关税威胁,还是如对华政策一样选择延后的问题尚无定论之际,整个航运市场的不确定性正在不断上升。
包括地中海航运(MSC)在内的多家班轮公司已陆续宣布,从6月起对亚洲出货执行旺季附加费和普遍运价上涨,进一步助推即期运价走高。在当前地缘局势动荡的大背景下,运费上行压力仍将持续。
红海航线仍受威胁 绕道成新常态
自2023年底也门胡塞武装开始频繁袭击商船以来,红海航线仍未恢复常态。多数船公司继续选择绕行非洲南端,以保障连接亚洲、欧洲与美洲间的货物运输安全。
在网络会议上,Habben Jansen表示,红海航行仍存在安全隐患,即便未来苏伊士运河恢复通行,相关船期的重新部署也必须是“循序渐进”的过程,以避免港口瞬间被涌入的大量船舶“压垮”。
“如果我们在一天之内就把所有船重新送回苏伊士航线,那将会在很多港口造成严重拥堵。”他表示,“我们的做法是,如果未来恢复红海通行,也会选择一个更长的时间窗口,分批回归,以避免港口系统崩溃——这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。”